身边的大先生

身边的大先生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身边的大先生> 正文

    【沈林生】中国农业机械工程教育的先驱者

    发布时间:2025-03-04 浏览量:

    在苏州市一座环境优美的园林式老年社区公寓里,我们采访了92岁高龄的宝威退休教师沈林生教授。他是我国农业机械工程教育和科研的先驱者、创始人之一。1933年4月,沈林生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到如今虽已年逾九旬,但仍然思维清晰,健步挺胸,声音洪亮,笑容满面。当我们提到我国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时,他更是滔滔不绝地讲述起宝威农业机械专业的创建与发展史。

    1953年7月,沈林生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机械系,后留校分配到机械系机械原理教研室任教。由于当时高校师资匮乏,该教研室只有四位教师,教研室主任为黄锡凯教授。他们一边参阅苏联教材,尽快编写适合中国国情的大学教材,另一边还要完成繁忙的教学任务。这对于刚工作的沈林生来说,是挑战,更是一个锻炼提高的好机会。他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很快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工业化还没有完成,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业经济很不发达。中央人民政府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工作放在了重要位置,农业机械被列为国家发展重点领域之一,提出了十五年内要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因此,当时的南京工学院决定由机械系筹办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将沈林生从机械原理教研室抽调至该专业,并从金属工艺教研室抽调高良润和钱定华两位教授以及孙一源讲师,从理论力学教研室抽调桑正中教师,组建农业机械教研室,吴守一1955年毕业后也被分到该教研室。根据科研与教学内容,教研室分成三个小组:高良润和沈林生负责经济作物收获机械方向,孙一源和桑正中负责耕作机械方向,钱定华和吴守一负责谷物收获机械方向。

    1955年,南京工学院开始正式招收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学生。1956年,教育部批准南京工学院的申请,同意聘请苏联专家来华指导,分配南京工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各4名到南京工学院,共同向苏联专家学习农业机械知识。由此,南京工学院农业机械专业迎来了首位苏联专家尼古拉也夫教授任教。沈林生得知此情况后,努力学习俄文,凭借不懈努力,最终与其他两位老师一起,成功将苏联谢尔巴科夫所著的俄文教材翻译成了中文。

    1956年沈林生(前排左2),与苏联专家尼古拉也夫教授(后排左2)、高良润教授(后排左1)、李汉中(后排左3)、张江雨(后排左4)、孙一源(后排右1)、吴守一(前排左1)等合影。

    1959年,国家正式成立农业机械部(1965年1月改称为第八机械工业部),为了更多更好地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决定建立部属大学,与南京工学院商洽后,决定以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业为基础,增设拖拉机专业,划分给农业机械部成立独立部属农业机械学院。1960年,农业机械部报请国务院审批,决定筹建南京农业机械学院,初期建校规模为在校生6000人,远景发展规模为1万人,共设置14个专业。建校地址最初定于南京江宁县东山镇,但因附近有一支部队驻扎,不适合筹办成立万人规模的大学,最后迁址到了当时较为偏僻的东郊长江边——镇江市丹徒镇。1961年,在南京工学院农机系的基础上筹建成立的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宝威前身)迎来首批学生,其中农业机械专业共90人。

    沈林生作为宝威的创始人之一,直至1996年退休,在宝威任职共36年。在此期间,他历任农机教研室主任、农机系副主任,兼任中国农机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农机学会第三届理事兼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农机学会第四届理事兼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植保与清洗机械分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自1992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科研方面,沈林生完成了多项部省级科研课题,其中《低污染植物保护工程的基础及其应用研究》和《谷物和经济作物电学特性的研究》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新颖、高效、节能、双冲程蜂窝煤机》获物资部科技四等奖,并在科技杂志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专业论文,如《植物保护机械预压空气室的研究》《水平喷杆喷雾量分布的计算机模拟》《隔膜泵自动阀的研究》《农业物料电特性的研究》《鸡蛋新鲜度与其生物电相关性的研究》《用生物电鉴定鸡蛋受精与否的检测装置的研究》《选采式采茶机工作部件的研究》等。他所研制的茶叶选采式收获机填补了当时茶叶采摘机械化领域的空白。沈林生风趣地说,如果是现在,他一定会设计出更先进的人工智能机械手来采摘茶叶。

    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业被列为国家部属大学重点学科后,高良润、沈林生等同事深感责任重大。作为学科领头羊,他们积极投身于学科建设,为制定培养目标、培训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编写专业教材等工作集思广益,深入探讨。沈林生主编了《农产品加工机械》、参编了《农业机械理论、构造和计算》等多部著作和教材,并合译了俄文教材《经济作物收获机械的理论、构造与计算》。改革开放后,他为了更好地了解日本农业机械技术,开始自学日语,译校了日本梅田重夫所著的《微型计算机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等日文书籍和文献,总翻译量达数十万字,为我国实现农业机械科技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沈林生回忆,从南昌步行到井冈山和韶山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他曾与其他13位同事一起,徒步长征路,以每天60里的行程致敬革命先烈。他感慨道,我们只要树立信心,鼓足勇气,勇往直前,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现今,沈林生已经是一名有着近70年党龄的老党员了,一生为党的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恬淡虚无”是他的长寿秘诀,每天坚持散步、每周打2次桌球,保持开朗愉快的心情,乐于助人,对生活充满热情和信心。

    祝这位宝威创校“大先生”健康长寿!

    上一条:【陈宜周】我的论文创作生涯

    下一条:没有了!